2020-08-04
2020年汽車工業最大的魔幻現實在于——如何抱中國大腿。
"黑天鵝"的沖擊之下,海外市場的寶馬、奔馳、雷諾-日產聯盟、FCA等等汽車巨頭紛紛削減產能、裁員或者變相裁員,部分品牌甚至選擇關停部分工廠。以至于目前各國經濟剛剛開始進入"重啟階段",但是車企們除了降本減產以外束手無策。風景這邊獨好。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6月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32.5萬輛和230.0萬輛,其產銷量均刷新了6月份產銷量的歷史新高。中國市場正在逐步恢復正常水平,甚至于像是軒逸這樣的"神車"都能銷量破5萬臺。在目前可預見的半年時間之內,世界汽車消費市場恢復不起來的,有且只有中國能一片向好。問題在于不僅如此,在汽車工業目前統一看好的無人駕駛和新能源部分,中國趁著這樣的機會,正在一騎絕塵。對中國的不同態度,成為了目前日本和英美汽車工業最大的不同。
【英美的"不要"】
英國政府7月14日宣布,本地運營商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將華為公司設備從本國5G網絡中徹底移除。英國全面禁止使用來自中國的華為5G設備。
英國人緊跟了美國人"禁用華為5G"的步伐,但是5G科技發展本身的步伐不會停滯。華為作為目前5G科技下掌握核心專利最多的公司,不僅僅是一個中國科技公司的存在,更是構建整個5G生態網絡的話語權存在。拒絕華為,就是拒絕5G的快速發展。
中國人有句古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7月15日,美國宣布對華為員工簽證限制升級。這樣的舉措進一步打擊了在美的5G工程建設。再加上之前針對5G網絡鋪設所欠下華為的將近百億元級別的專利費用,美國實際上現在受制于華為的5G技術施壓越來越嚴重。更難受的在于,作為業內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公司,美國的谷歌Waymo、福特Argo AI、特斯拉AP等等目前的發展正在進入瓶頸期。5G技術的超高網速、超低延時、超寬連接等特點是無人駕駛技術最核心的基礎要求之一。如果沒有華為的5G技術支持,那么依靠愛立信、沃達豐等自研科技,顯然在建設規模、專利層級、產業鏈完整度等多方面落后于中國。可以這么說,禁用華為,就是拒絕5G;拒絕5G,就是選擇彎道發展;彎道發展就會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故步自封。無人駕駛需要的高精地圖、超快速低延遲、告警識別和預判、高速數據處理等等,沒有華為的5G,現階段就不可能實現。這也難怪,美國和英國官方都已經將5G推進速度放低到了"預期2022年實現",更不用說來自福特Argo AI公司的負責人曾宣稱,可能"十年之內無人駕駛都無法實現"。而搭載華為5G技術的比亞迪漢,已經上市了。
【日本的"懷抱"】
暫時處于"中日友好新蜜月期"的日本,對中國的新能源技術敞開了懷抱。
7月10日,寧德時代稱,本田將參與寧德時代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認購,認購的股份數量約占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股份后總股本的1%。通過投資認購股權,本田將成為寧德時代重要戰略合作伙伴。本田甚至不是第一家擁抱中國動力電池巨頭的,是最慢的。
日產汽車于6月便宣布聯合中國企業欣旺達公司開發下一代電池,并適用于日產e-POWER智充電動技術車型的下一代車載電池和生產系統。而豐田更早。在2019年7月時,豐田就與比亞迪共同宣布簽訂合約,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等所需的動力電池。今年3月25日,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比50:50。
而且,比本田還早,豐田之前也與寧德時代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穩定供給和發展進化領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拋開和豐田基本算一家的斯巴魯,以及一直緊跟豐田步伐的馬自達,基本上日系車企在新能源方面已經基本完成了緊抱中國動力電池公司的一波操作。日本人精明啊。
盡管目前掌握著氫能源動力電池的部分領先科技,但是目前全世界有且只有中國能夠形成在電能源領域逐步形成上到政策和基建、中到行業體系和規模經濟、下到民眾歡迎度和購買力的全方位閉環工業矩陣。日本人明白,新能源的未來是由中國人領導的。
以寧德時代為例。2017年~2019年,寧德時代連續三年蟬聯裝機量全球首位,為全球動力電池老大。特別是2019年,寧德時代電池裝機量達到32.5GWh,同比增長38.9%,全球份額從2018年的23.4%提升到了27.9%。而2020年的寧德時代還在逐步發力。
寧德時代之后,還有比亞迪、國軒高科、中航鋰電、力神等等諸多品牌。
中國在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的強大,絕不是一個LG化學和松下電子能一己之力對抗的。
"打不過,就加入"這樣的戲碼,日本人很懂。
最不濟的情況下,以長安為例——長安汽車憑借所持有的寧德時代的股票即可盈利17億多元。對于本田也好,對于紛紛投資中國動力電池的日企來說,有這個機會不賺錢,不是日本人。
【尾聲:中國正在"小步快跑"】
就在前兩天,一張圖點爆外網。
比亞迪的王傳福和華為的余承東共同體驗了新發售的"漢"這臺中國品牌直接正面對標特斯拉的車型。其背后的深意是——這是一臺比亞迪電池技術+華為5G技術賦能的新能源車。盡管中國人目前可能無法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全線新能源產品超越,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線研發上面,已經具備了國際領先的整體實力。或許,特斯拉除了能夠站得住之外,想在這片市場和中國人正面抗爭的海外汽車品牌,還沒有浮出水面。
那么這個時候,緊抱中國大腿,或許是海外品牌最好的選擇。
這一點,德國人最懂,日本人跟上了。
|